
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地处中原经济区衔接联系环渤海经济圈的前沿,南距新郑国际机场130公里,东距天津、青岛、连云港等港口500公里,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贯南北,京广高铁在鹤壁设站、半小时到达郑州、2个半小时到达北京,山西至濮阳等干线公路及在建的连接山西能源基地和山东出海口的晋豫鲁铁路、连接河南和山西的范辉高速横穿东西,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鹤壁市荣获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全国建筑节能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市、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2011-2016年鹤壁市人口与城镇化率增长情况(%)

(河南楼市网数据中心绘制)
2016年07月12日,《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经河南省政府批复实施。到2020年,鹤壁将成为豫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中心城市,市域人口规模将达190万,城镇化率将达70%; “诗意淇河·生态鹤壁”的城市定位将更加明晰,一座生态文明、活力特色、幸福和谐之城也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鹤壁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2016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鹤壁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一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升求进为总基调,以稳增长保态势、大气污染防治和扶贫脱贫三个攻坚战为重点,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完成了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1、GDP与产业结构:

2011-2016年鹤壁市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增速

(河南楼市网数据中心绘制)
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
2016年鹤壁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1%,比去年同期低20.9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比去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7%,比去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2%,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比去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6%,比去年同期低2.9个百分点。从投资产业构成看:投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与去年同期结构一致。
2011-2016年鹤壁市产业结构完成投资状况(单位:亿元)

(河南楼市网数据中心绘制)
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2016年,全市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年初的701.1亿元发展到全年的1705.7亿元,全年投资规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1-2016鹤壁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

(河南楼市网数据中心绘制)
鹤壁市2011-2016年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上升,但增长率却不断下降。
2011-2016年鹤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河南楼市网数据中心绘制)
2011-2016年鹤壁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及增长率

(河南楼市网数据中心绘制)
四、鹤壁市城市发展规划及总体发展目标:
鹤壁市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资源城市转型示范性城市为导向,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增长极、豫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中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性城市、海绵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型城市和文明城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全域规划、统筹发展为前提,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在全省率先崛起的目标,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活力特色、幸福和谐之城。
1、城乡规划体系
(一)市域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190万人。
(二)市域城镇化水平: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2、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以新城区和淇县县城为中心,老城区、浚县县城为次中心,中心镇、重点镇为支撑点,构建 “一核双星多支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核双星多支点”:是鹤壁市城市发展的骨架。构建以淇滨区和淇县为核心,老城区和浚县为辅,以中心镇和重点镇为新支撑的“1+2+6”模式,依托城市发展轴线,走鹤淇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3、中心城市规划
(1)城市规模:至2020年,中心城市总人口94万人,用地规模89.4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18平方米。

(2)城市发展方向:按照“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结合用地限制条件、地质条件、对外经济联系程度、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限制等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城市未来空间拓展方向。
新城区发展的方向为“向北连接,向南融合,向西控制,向东拓展”。







老城区发展的方向为“产业适度向西发展,限制向东发展”。

(3)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从规律、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综合城市定位、文化和生态等特色“基因”,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落实生态优先、公交先导、组团布局、产城融合、人文智慧等理念,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中心城市形成“一带、四组团”的空